減速機有:齒輪減速馬達,齒輪減速機,蝸輪減速機,中空鋁殼減速機,硬齒面減速機,無段變速機,擺線減速機,蝸輪絲桿減速機,齒輪箱,直交軸小型H系列等眾多種類,但每一種幾乎都會涉及到齒輪,而影響減速機的壽命的因素除了軸的質量,齒輪的質量,等部件本身問題外,油的選擇—好的潤滑油,適合的潤滑油,適合的潤滑方法,也會大大提升減速機的使用壽命。良好的潤滑才能保證齒輪的高速高負荷運轉,要充分發揮齒輪的承載能力、減少齒輪的失效可能、延長齒輪的壽命、提高齒輪的傳動效率。
減速機的運轉只有加強減速機潤滑油的維護管理工作,記錄潤滑油的使用變化數據,作出最適合自身的換油周期,才能保證機器的高效運轉。
下面來了解一下齒輪減速機壽命之齒輪的潤滑理論:
齒輪潤滑理論的研究,經歷了由古典潤滑理論到彈性流體動力潤滑理論,并在彈性流體潤滑理論的基礎上考慮更多因紊的跨學科理論的研究過程。早在1916年馬丁(Martin)發表了在伴有滑動的滾動接觸情況下,油膜形成的理論,人們把這個理論稱為古典潤滑理論。這個理論是采用了一系列假設條件來求油膜厚度和壓力分布的。它假設:
1)不考慮齒面的彈性變形,
2)油的粘度是恒定的,
3)油是非壓縮的,
4)齒寬是無限大的。這種理論對于像滑動軸承之類的低單位負荷狀態是適合的,但對于高負荷狀態下的齒輪傳動就不適合了。因為齒面的彈性變形和由于壓力產生枯度的提高,將使油膜的厚度大大增加。1926年柯汀(Kartin)發表了考慮由于壓力而產生粘度變化的潤滑理論。1941年邁達爾(Meldahl)發表了考慮彈性變形的齒輪潤滑理論。因為它的方法太復雜,很多數值是不能求的,隨后布洛克(Blok)發表了近似的理論。格魯賓(Grubin)于1949年同時考慮了彈性變形和粘度變化,即用彈性流體理論對油膜厚度和壓力分布進行T計算。道森一希金森(Dowson-Higginson)進一步把計算數值嚴密化,于1960年發表了專著,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彈性流體動力潤滑理論(簡稱EHL ), 60年代對彈性流體潤滑的研究極為盛行,這是齒輪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知道,在60年代滲碳淬火齒輪的普遍應用,使得齒輪的承載能力大大提高。隨著承載能力和速度的大幅度提高,齒面的擦傷和膠合已逐漸上升為齒輪損壞的主要形式。這就迫使人們對齒輪的潤滑理論和潤滑劑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而且發展極為迅速。就齒輪的潤滑理論來講,必須考慮到瞬時溫升,即提出非等溫的彈性流體潤滑理論。由于接觸應力的大幅度提高,原來的所謂壓力—粘度關系(即由于壓力提高而粘度增加的關系),在高壓下(高應力下)已失效,即提出考慮潤滑油枯彈性的彈性流體潤滑理論。齒面粗糙度往往大于油膜厚度,因此在研究齒輪的潤滑時,必須考慮粗糙度的影響。有人把考慮粗糙度影響的彈性流體潤滑,叫做部分彈性流體潤滑。由于今日電子計算技術的發達,根據彈性流體潤滑理論,可以精確地計算出油膜厚度和壓力分布。但對現場所遇到的復雜條件,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案。
下一篇:具有時代特點的早期齒輪